2019年9月30日 · 因此,管理牛隻大小事的單位,就叫「牛耕司」。(延伸閱讀:台灣僅存三座牛墟之一,到北港牛墟走地攤獵奇貨) 體驗農耕日常,那些新鮮大小事. 了解了牛耕司的由來與初衷,讓我們吃飽飽上工去,體驗一下坐牛車、餵牛、牽牛、牛耕犁田的日常。
《牛耕》为基砖画,出土于 嘉峪关 5号壁画墓,图上绘二牛,一白一黑,牛身细长,角 下弯 上直, 牛鼻 有环,但无缰,说明牛驯养得已很温顺,二牛所挽之犁, 犁头 部分深深切入土中;扶犁者为一 青年男子 ,衣长襦, 束腰 ,领、袖口缘边,发髻插有 发簪 ...
2020年5月21日 · 以牛耕田的模式進來台灣之前,所有的農事都是農夫以人力犁田、插秧、耕作,直到1624年荷蘭人來到台灣,發現台灣物產豐饒適合發展農業,卻仍是以人耕田,於是引進了牛隻,用於畜牧與耕田,並且有了「牛頭司」這樣的機構,負責管理耕牛養畜及繁殖。
使用畜力或机械的耕作方式包括犁、 耕 ( 英语 : Cultivator ) 、滚(用 表土镇压器 ( 英语 : Cultipacker ) 或其它磙)、耙和耘(用带牙的耕田机)。
铁犁牛耕是中国封建地主制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标志,耕作和运输都离不开牛,牛被称为“耕农之本”,农民和政府都很了解牛耕的重要性。 但中国封建社会牛耕的推广,却受到两种因素的制约,一是小农经济体制,二是农牧矛盾,因而呈现出倒“ V ”字形的发展 ...
2018年11月5日 · 四百年來,和台灣先民關係密切,猶如生命共同體的耕牛,卻在1960年代,農業機械化的過程中,快速消失。走進現在的雲林北港牛墟,只有少數幾個販賣農具的攤位,還能看到趕牛鞭、牛犁等用具。早年交易牛隻的盛況,如今只能透過老照片追憶。
宋元金辽时期,民间兽医技术不断发展,从而更好保障牧牛耕田。在传统农业社会,随着牛耕科技的日益普及,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不断得以改善,各地也曾出现五谷丰登、六畜兴旺的好年景。牛耕作为一种美好图景,不断化为城乡社会文化生活的多彩元素。
商朝時,一般民眾仍然養牛,但不吃牛,主要是用來拉車耕田。牛肉因滋味鮮美,成了人們祭祀天地神祇最貴重的祭品,所以「犧牲」二字均以牛字為偏旁。據《禮記‧王制》稱:“祭天地之牛﹐角繭栗﹔宗廟之牛﹐角握﹔賓客之牛﹐角尺。
新式犁有犁刀划土和一个模板翻土,犁出来的沟又深又整齐,而取代了以前的犁田法。新式犁比旧式犁要重,拖起来需要相当大的力气,因此农民用牛来犁地。在十世纪和十一世纪则开始用马耕田,但是古代中國仍用牛來耕地。
2019年8月19日 · 2015年,高一鑫來到彰化溪州,想拜訪一位當地仍在用牛耕田的老農。雖然打了幾次電話,都連絡不上對方,卻牽起了他和溪州這片土地的緣分,他帶著水牛拉拉,在這裡落腳,和溪州當地行銷友善農產的團隊合作,開始一步一步實現他推廣牛耕文化的夢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