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82年的西安城墙上,三岁的苗圃蹲在秦腔剧团后台,手里拿着油泼辣子夹馍啃得起劲。 前台,《窦娥冤》的悲怆唱腔回荡,她竟能随着锣鼓点摇头晃脑。这一幕,仿佛是她艺术人生的预言——传统戏曲的烙印深植骨髓,却始终带着人间烟火的气息。
中新网甘肃新闻2月13日电 随着春节申遗成功,2025年蛇年春节,甘肃各地秦腔、社火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(以下简称“非遗”)成为春节文化活动的亮点。这些承载着历史记忆和文化底蕴的传统技艺,不仅为节日增添了浓厚的文化气息,更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。
□郭尚映陕西秦腔作为我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,其中蕴藏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和艺术元素,代表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非凡的文化智慧和独特的艺术思维,优秀的陕西秦腔作品在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、推动传统文艺现代化传播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,将陕西秦腔传承好、发展好是维护我国文化多样性、增强我国文化软实 ...
秦腔《斩黄袍》无奈了跪倒在城楼唱段,杨红梅演唱 ...
从制度层面看,完善陕西秦腔保护制度,制定完整的秦腔行业发展规则,将秦腔艺术纳入当地法规保护体系,从法律层面解答“如何传承”这一关键性问题,鼓励各主体以尊重法律为前提,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,采用创新化举措推进陕西秦腔的传承工作;建立资金管理制度。
来自MSN7 小时
秦腔里的陇原年味
下桥后,沿着人民路向右行,瞅见靖远县广场便在眼前,他们就在那广场里唱秦腔。
麦积区马跑泉镇潘集寨村新春秦腔连唱 4 天 4 夜,万人空巷 ...
秦腔雅韵暖寒冬,春绿陇原润民心。新春佳节之际,甘肃秦腔艺术剧院以秦腔艺术为媒,在平凉市崆峒区开展“厚道崆峒,大美平凉”文化惠民演出,随后又在白银市会宁县举办“春绿陇原”惠民演出,为陇原大地带来一场场精彩纷呈的秦腔文化盛宴。从寒冬到初春,从城市到乡村, ...
在陕西省合阳县的同家庄镇,有一个普通的村庄,这里孕育了许多优秀的人才,其中赵扬武便是那耀眼的一颗明星。作为国家一级演员和知名表演艺术家,赵扬武用一生的努力与坚持,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艺术精神和对地方文化的热爱。
在中国传统艺术的浩瀚星空中,赵扬武的名字闪烁着独特的光辉。他,作为一位国家一级演员、著名表演艺术家,承载着秦腔的艺术传承与发展,赢得了戏迷和社会的热爱与尊重。
农历蛇年春节前夕,46岁的甘肃会宁人安万带着他的秦腔剧团,“横扫”了有着秦腔“圣地”之称的西安。在西安巡演的8天里,每天都有上万人涌入安万剧团的演出现场。
非遗民俗“潮”出圈,文化传承新体验。首个世界“非遗版”春节浓墨重彩点亮新元肇启,掀起全民参与的澎湃热情。天津杨柳青古镇千年日均接待超10万人次,陕西秦腔艺人吼出八百里秦川的豪气,海南琼山府城“千年府城,换花相会”展现中式浪漫,浙江衢州200多场活动打造“非遗大年”……新春期间,全国策划开展近7000项非遗传承实践和传播展示活动,一场场精彩纷呈的非遗盛宴,点燃了全国游客的热情。 当春节遇上非遗,传统 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