习近平总书记强调:“困难挑战年年有,但我们从来都是在风雨洗礼中发展、在历经考验中壮大的。”去年底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:“要自觉用党中央对形势的科学判断统一思想、统一意志、统一行动,既把握大势、坚定信心,又正视困难、保持清醒。”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阶段,少不了会面对各种可以预见或难以预见的困难和挑战,对于发展路上的“拦路虎”和“绊脚石”,要用辩证的眼光全面看,既看到不利的一面,也看到有利的一面, ...
激活消费,就得更了解消费者需求。从过去的“以旧换新”到如今的“购新补贴”,消费刺激政策不断聚焦民生实际,让老百姓感受到更多实惠。手机等数码产品普及广、单价高、更新快,是信息时代家家户户的必需品。新政策不以“交旧”为前提,体现人性化设计,顺应群众期待,降低消费门槛,有效提升了“用户体验”,让消费者更加舒心、放心。
一个关于“10”的故事耐人寻味。几名大学生凭着一腔热爱勇敢创业,在几乎没有人相信能够成功的情况下,上海市科委提供了10万元无息贷款;10余年过去,一家世界级的游戏企业“冉冉升起”,在上海年纳税额超过10亿元。
就在“哪吒”等春节档电影创下佳绩、票房不断刷新的同时,一场打击盗版侵权的专项行动正有力开展。为更好保护电影版权,国家版权局、国家电影局、公安部、文旅部等相关部门部署开展了春节档院线电影版权保护专项行动,有效保障了春节档电影传播秩序。
把基层“痛点”作为整治“靶点”,需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。只有用好调查研究这把“金钥匙”,才能打开了解基层真实情况的大门,精准定位增加基层负担的“痛点”。以文山会海为例,是由于部门间职责不清导致沟通不畅,只能通过频繁开会、发文来协调工作?还是由于考核过度强调形式和痕迹,迫使基层干部完成大量文件材料?同一问题背后往往有不同成因,须在调查研究基础上具体问题具体分析,科学精准靶向施策。深入基层、心到基层, ...
雪落群山静,心暖前路宽。物质富足、精神富有,都是中国式现代化的追求。每一次善举,都像一颗爱心种子,在人们心中生根发芽,进而更好关心他人、奉献社会。当善举成为一种自然而然的生活方式,友爱成为人际交往的基本伦理,社会便在这种正向力量的推动下,沿着和谐与美好的轨迹稳步前行,为我们带来更多温暖。
统筹“内和外”。围绕抑制蓝藻湖泛与提升太湖水质,曾有一番“较量”。水利部门讲究“流水不腐”,认为通过调水引流,增强环境容量、提高水体流动性,有利于抑制蓝藻湖泛;生态环境部门则有“静水流深”的考虑,认为湖库通常依靠一定时间的沉淀才能增加净化功能。这就需要在“外引”与“自净”的配合中,找到平衡点。
为了迎合某些人阴暗扭曲的心理,擦边“举牌”日益泛滥,堪称短视频时代的网络公害。这种行为不仅践踏了法律的底线,而且触碰了监管的红线。2024年7月中旬以来,网信部门深入开展“清朗·2024年暑期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”专项行动,其中就包括严厉打击隔空猥亵等网上恶性违法犯罪行为。
额外负担减下来,减出的是基层干部的获得感、精气神。把为基层减负落到实处,基层干部才有更多时间和精力干惠民利民的实事。纪检监察机关应紧盯加重基层负担种种现象,深化整治文山会海、督检考过多过频、任务层层加码、过度留痕等问题,推动把“应减之负”减下去,把“应尽之责”担起来,使党员干部更好担当尽责、为民造福。
强化产业和就业帮扶。这是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、持续提升增收致富能力的重要基础。2024年,中央财政衔接资金用于支持产业发展的比重继续稳定在60%以上,帮扶产业规模不断扩大。同时,各地开展技能培训、劳务协作等,夯实脱贫群众增收基础。截至2024年底,832个脱贫县培育形成优势主导产业,近3/4的脱贫人口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立了利益联结机制;脱贫人口务工就业规模3305.2万人,2024 ...
如今,江苏、山东、湖南等地结合实际,探索以组团式、片区化等新形式,推进乡村全面振兴。从个体自发到多元共建,从低小零散到品牌运营,从单村作战到全域推行,种种创新实践,探索出美丽乡村向美丽经济的转化路径,也为乡村产业振兴带来启示。富裕村可能有资源短板,薄弱村也有比较优势。做精做优、整合资源、合力发展,乡村产业就能不断发展壮大。
两岸融合发展,既是大义,更具大利,着眼点和落脚点是增进同胞的亲情和福祉,让两岸同胞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。福建一系列政策举措推动两岸融合发展走深走实、拓宽两岸交流合作领域和渠道,是两岸同胞民心所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