话说,在汉武帝时期,中国的历法可是经过了一次大革新。当时朝廷从全国各地招揽了18种历法方案,但最后只有落下闳的《太初历》脱颖而出。这位聪明绝顶的天文学家,不仅提出了“浑天说”,还发明了“浑天仪”,精确测量了二十八宿的赤道距离,这才让二十四节气真正有了 ...
周礼勇: “双春闰月”是中国阴阳合历调和天地节律的智慧结晶。农历既要追踪月相变化,确保每月初一为朔、十五为望,又要通过置闰使月份与太阳回归年同步。古人发现,12个朔望月 (约354天)比一回归年 ...
春秋时期,留下了世界上公认的首次哈雷彗星的确切记录。《春秋》记载,公元前613年,"有星孛入于北斗",即指哈雷彗星,这一记录比欧洲早六百多年。
黄黎星教授还深入探讨了中国传统历法的起源与二十四节气的演变。他指出,中国传统历法作为中国古代历法的重要组成部分,核心在于阴阳合历。为了调和太阳年与朔望月之间的差异,古人采用“十九年七闰”的闰月制度,以此确保中国传统历法与太阳年同步。古人通过长期观察太 ...
从巴比伦的泥板文书到殷墟的甲骨卜辞,从玛雅文明的“长计历”到《崇祯历书》的中西合璧,历法不仅是技术工具,更是 ...
从巴比伦的泥板文书到殷墟的甲骨卜辞,从玛雅文明的“长计历”到《崇祯历书》的中西合璧,历法不仅是技术工具,更是人类文明认知宇宙的“时空符号”。 为何中国古人能创造出“阴阳合历”的精密系统?“双春年”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农耕智慧?中西历法 ...
中国人基于传统历法体系,确定正月初一是春节,标志着中国农历新年的开始。我们常说的“春节”其实是现代用词,在古代称为“元旦”“岁首”,寓意着一年的开始。夏、商、周、秦时代的元旦时间各不相同,从中也可以窥见古今天文历法的制定与变迁。
在历史的长河中,有些年份因其独特性而被铭记。公元1582年,对于大明王朝而言,是首辅张居正逝世的年份,但国家运转似乎并未因此受到显著影响。然而,在欧洲,这一年却发生了一件令人匪夷所思的事件:1582年10月4日之后,紧接着的并非10月5日,而是直接跳 ...
你知道吗?即将到来的除夕不是“年三十”,而是“年二十九”。而且,从2025年到2029年,连续5年都是这个情况。为什么一些年份的除夕不是“年 ...
追溯干支历法,周口有“迹”可循 究竟是“乙巳蛇年”,还是“已巳蛇年”? 追溯干支历法,周口有“迹”可循 □大河报·豫视频记者 李玉坤 “恭祝大家巳巳如意!”今年春节,这句祝福语受到不少人推崇,而“巳”字也引发了大家对传统历法的兴趣。然而最近,大河报记者却发现,关于蛇年的表述出现了“两种声音”,一种是“乙巳蛇年”,一种为“已巳蛇年”。 那么,究竟哪个说法是正确的呢?大河报记者采访相关专家了解到,20 ...